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17期
欢迎点击上方「中国德育」关注我们!
卷首语
协同育人的“忌”与“宜”
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。学生的成长是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:家庭教育是基础,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,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。为了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,我们必须有所为、有所不为。
第一,忌责任转嫁,宜各司其职,分工协作。学生的成长不是任何单方面影响的结果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中的每一位施教者都在不断转换着教育权,这就给教育责任转嫁埋下了“合理”的借口。似乎只要学生在自己手上不发生重大偏失,就不用承担教育失误的责任。于是,便出现了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各自为政、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指责的现象。这种责任推诿,甚至转嫁,直接导致教育力量的抵损,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。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,三者必须明晰自己的职责,各司其职,分工协作,共同承担教育责任。
第二,忌利益寻租,宜以生为本,有效配合。教育本应是以生为本的公益性事业,可一旦和利益挂钩,便变了味。有的学校利用职务之便,将利益之手伸向家长,变相补课,利用家长资源行方便之事,家长却有怨不敢言;社会上的一些机构,特别是培训机构,也瞄准时机,打着教育的幌子,谋取利益;家长则一心望子成龙,满腹无奈。如此,本应“为本”的学生成了获利的工具,本应协同育人的家庭、学校和社会,也为了各自利益各行其是。这些都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。因此,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都要正确对待教育的外在利益与内在价值,以生为本,有效配合。
第三,忌价值短视,宜放大格局,良性对接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教育效果具有延时性,教育目标也须具有长远性。但是,一些人容易价值短视,着眼于眼前利益,上述责任转嫁、利益寻租就是典型的表现。不仅如此,因为价值短视,一些有益的学校教育改革举措,往往难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;一些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正确呼声,也可能得不到学校的重视。这种不和谐的局面,极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。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都必须明晰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定位,着眼长远目标,良性对接,形成合力。
第四,忌消极教育,宜整合力量,积极育人。现实中,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不足,形成重视问题矫正、忽视正面引导的消极教育取向,如家校联系时各种告状、抱怨屡见不鲜,一旦孩子有过错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便相互抱怨、谴责。学生几乎成了“过街老鼠”,谁都可以批评、指责。这种教育除了恶化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的关系,让学生对接受教育产生恐惧和厌恶之外,毫无价值。为了协同育人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都需要改变教育范式,尊重学生,正面引导学生。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,起到主导作用,家庭全力配合,社会积极协同,共同完成教育事业。
【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】
本刊特约评论员:蒋红斌
卷首语
P01 协同育人的“忌”与“宜” ︱蒋红斌
观 察
P07 新时代德育工作要有“五戒” ︱齐 刚
P09 影视作品作为德育素材的应用——以《我不是药神》为例 ︱张楚然
学 术
P11 “适合的教育”:内涵、原则及对德育的启示 ︱宋时春
P16 国学经典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︱祁小荣
话 题 协同育人
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指出,要积极争取家庭、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,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构建社会共育机制。家校社协同育人中,家庭教育是基础,学校教育是关键,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,三者相辅相成、相互制约。只有家校社携起手来,合力育人,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,教育事业才能精彩纷呈、蓬勃发展。
本期策划:李 敏
P21 基础教育阶段协同育人的成绩、问题与建议——基于2013—2017年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 ︱曹 瑞
P25 把握家校合作的教育尺度 ︱王方林
P28 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创新 ︱周秀平
P32 家长委员会: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途径探索 ︱管相忠
P36 创新家长培训形式 提高家庭教育效果——深圳市南山区家长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︱罗冬玲 李正福
P39 来自挪威与新西兰的家校合作经验——根据挪威、新西兰教育学者报告内容整理 ︱整理人 吕 聪
P43 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概述 ︱列夏·苏霍姆林斯卡雅
讲 堂
P47 在公共生活中培育公共精神 ︱冯建军
样 本
P55 家校牵手,教育才能焕发新活力——访山东省平度市教育体育局局长柴生华︱本刊编辑 刘 烨 通讯员 陈同亮
P59 “融合型五会”搭起家园共育平台 ︱ 李玉梅 孙磊磊
P62 行走在家校共育的路上 ︱陈文杰
P65 让家长与学校教育同向而行 ︱耿金堂
第一线
P68 提升德育执行力“七要” ︱陈建雄
P71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高擎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 ︱仲崇柱 王常亮
P75 “爱在家人间·体味亲情”教学实录 ︱陈长连
资 讯
P05 即时 ︱ P06 文摘 ︱ P06 语录
☟点击图片查看
▼
本文系原创文章,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推荐阅读
开学|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——芮彭年: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
观点∣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?——田保华:学科德育是内生“溢出”,非外求“渗透”
荐读|李政涛: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,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
观点∣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,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——谢延龙:师之所存,德之所存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订阅全年杂志